共商国是的国是是什么意思(共商国是的事是什么意思)

第327篇解读《大学》(16)–告诉你什么是“国是”作者:红岭浸道引子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

第327篇 解读《大学》(16)

–告诉你什么是“国是”

作者:红岭浸道

引子

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收获巨大。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

下面就解读一下《大学》的部分内容,不一定对。

关于“桃之夭夭”

这句现在讹为“逃之夭夭”了,原意并不是这样的。

“夭”字,古代是这样写的:

共商国是的国是是什么意思(共商国是的事是什么意思)

“夭”是年轻人或少年轻松活跃的跳跃活动的样子的“形象”。所以才有将“夭”作为年轻人早亡的代词。

“夭夭”,是形容词,把那种活泼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桃之夭夭”,指的是春风吹过桃树时,叶子如小孩子跳跃活动一般。此意为桃树生长旺盛的样子。

关于“宜其家人”

首先,古代能够有“家”的人是少数贵族,普通人没有“家”,更别说“家人”了。

这儿的教育对象就是“贵族”,至少也得是有贵族血统的“庶人”。

“宜其家人”,说得是贵族必须在家族中与“家人”相处融洽,更深一层就是必须搞好“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

这一点,还是要求贵族子弟们要在做事中“格物致知”,与家人的关系是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形成的。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是训练的过程和不断扩展能力。这跟现代的从基层锻炼有相似的作用。

关于“其仪不忒”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有“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之语,与这里的“其仪不忒”是一致的意思。

这儿的“仪”就是孔子所提倡的“礼”,是做人做事的固定程式。因为已经仪式化固定化,所以它“错”的可能性极低。

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克己复礼呢?就在于此。

做人做事过程中,形成礼节并保持下去,对于稳定社会很有好处。对于统治集团中的贵族们极有好处。

但是对于下层百姓和民,则难以突破这种仪式化的礼了,也就堵死了上升的路径。

本来,《大学》的教育对象就是贵族,现在的读者要明白它的适用对象。

关于“正是四国”

“四国”,不是四个国家,而是一个国的四面。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城市。

“正是”,此处之“是”指的“莫谈国是”的“是”。即“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什么“国家的大政方针”用“是”来表示呢?

因为国家的大政不是随便就可以定下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讨论,在上层精英中形成了普遍共识。

同时,这种大政方针一定与相当一群人的利益深度绑定,凡是对这种大政策的抵触都会动一部分人的奶酪。

“是”字在古代的写法是“向着太阳行走”,或者“以太阳为参照物行走”。

共商国是的国是是什么意思(共商国是的事是什么意思)

从本质上说,“国是”就是“正确的”,不容讨论的。

“正是四国”,就是这种正确已经是一国之围墙内的正确,成为一城之内的标准。

关于“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为父子兄弟足法”,又一次明确了《大学》的对象是有“家”的贵族,因为只有“贵族之家”才有“父子兄弟足法”的问题。

“民”十五岁之上不独立生活,则被收重税。女孩子十五岁不嫁人则处罚她父母。这是“越国”曾经实行过的政策,当时就是针对“民”的一项政策。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car.cn/12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