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奔驰车进故宫女(****女怎么处理了 www.古城.com)

1956年,***在发表讲话时谈到了溥仪的改造问题,提出了特设战犯的建议。

于是在发布特赦令之后,溥仪出狱了。

由于在监狱里长期隔绝外界社会,溥仪在出狱后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阶段。

后经周总理的介绍,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

由于表现较好,上级给了他一次重游故地的机会,只是去的时候得买门票。

得知可以重返曾经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溥仪十分激动,可回家要买门票这件事又让溥仪觉得怪异。

最终,溥仪拉上工友刘宝善,在初春之时踏上故宫的路途。两人来到故宫,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在故宫展柜里有太多溥仪熟悉的东西了,很多文物都是自己见过的甚至用过的,而如今它们却被收藏了起来,供世人参观,这不禁让他有种荒诞感。

突然,展柜里的一个物件让溥仪如芒在背,那正是自己当年剪掉的长发。

溥仪有些激动,但没有继续停留,唉声叹气的一阵呢喃之后,转身黯然离开……

那么,有关这一段辫子,有着怎样的民国往事,能让时隔多年的溥仪看到后如此失态?

(溥仪)

接下来,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人身后辫子的由来与存在的意义。

清朝留辫的历史

清朝以前,汉族男子都是束发,只有满族人是剃发梳辫。

后来随着清军进关之后,汉族人民束发的习惯逐渐被改变。

当清军和吴三桂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之后,清朝统治者下令关内兵民皆剃发。

1645年,清军下南京之后,再次下令,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否则“杀无赦”。

自此,正如我们在历史电视剧里所看到的,清朝的男子都留着长长的“辫子”。

但实际上,清王朝的辫子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好看。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男子头发的前半部分被剃光,后半部分则编成了发辫。但实际上的发型却不是如此。

清朝人把他们的发型称之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型,四周的头发都要剃去,只留下头顶中间铜钱般大小的头发,然后梳成小辫子。

(清朝时的发型)

甚至,这束头发的大小也有所规定,如果大于一钱的规格,就要处死。

在强硬地措施之下,“留发不留头”成为共识,久而久之,这种发型就推广到全国,没有人敢反抗。

一定程度上,清朝的独特发型也是封建专制独裁的特征,满族人通过留辫子来树立统治的绝对权威。

溥仪回想起清朝盛时的场景,对比当下,自己的境地却显得格外凄凉,他还没有剪掉自己的长长的头发,他知道这仅仅是因为自己受了特殊待遇,可是,这个待遇能够持续多久,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眼睁睁看着清王朝走向衰落,自己却无能为力。

1898年,康有为光绪皇帝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在这里,他提出了剪掉辫子的几点理由,主要是围绕外交、军事、对外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论述留辫子的不利之处,希望光绪帝能够带头剪掉辫子。这一呼吁也得到了***谭嗣同等人的支持。

(清朝人发式)

这一奏折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震惊了朝野,也让许多人耳目一新,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这种提倡变革的功劳高不可没。

随着革命的深入,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二十世纪初,对辫子的批判愈发多了起来,剪辫子也成为了人心所向的事情,清政府逐渐不能够像之前那样完全控制民众的想法了。

当清政府正在忙于和各国签订赔款条约时,中国人的觉醒势不可挡。一场伟大的革命即将到来。

1911年,***当选大总统,满清王朝敲响了丧钟。

***向全国发令:凡没有剪辫者,于此令到之日起,限二十日之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令执行者按违法论处。

自此,短时间内,全国人民都开始剪辫子。清王朝成为历史,辉煌不再。

溥仪的生活也因为革命之势发生巨变,两百多年来,中国人头上的辫子终于要被剪去了。

但是溥仪暂时还没有剪,一些满清贵族还沉浸在往日的大清王朝里,不愿接受历史的更替。

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写到,民国二年的时候,民国政府就曾经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辫,但收效甚微。

政府没有采取任何过激的强制行动,紫禁城内的人可以靠辫子作为标志进行出入。

因为享受着特权,再加上本身宫内的人还存有复辟的幻想,所以紫禁城内还都是长发。

甚至,在当时的北京大学辜鸿铭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也没有人强制他必须剪掉。

但是,在多数人都剪掉辫子的时候,留辫子的人就显得很奇怪了。

(辜鸿铭)

比如民国大师辜鸿铭,在教室上课中,一位来听讲的同学看到他还留着小辫子,便开始嘲笑辜鸿铭。

辜鸿铭回答道:“你们是在嘲笑我的辫子吗?我这个辫子剪掉很容易,但是你们心中的辫子剪掉就不容易了。”

说完了,教室的气氛瞬间由吵闹又恢复了安静。

而剪辫子的风潮也在留日学生中形成,邹容、陈独秀、刘光汉等人率先剪辫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许多地方开始兴起剪辫运动

在《猛回头》、《警世钟》等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妇女解放缠足的问题,这些思想在与日渐腐朽的清政府的抗争中殊死搏斗。

这一场较量,清政府输得体无完肤。

溥仪心里很清楚,根据大清皇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皇族成员可以暂居宫禁,受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所以,紫禁城内没有换上民国的服饰和发型,和往常无异。

但这无疑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打破的。

(清朝人发式)

辫子终被剪下,溥仪深感无奈

民国时期,紫禁城的一天,溥仪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要剪掉自己的头发!

要知道,辫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清朝满族人的象征,当时,旁人都认为,谁都可以剪,但作为曾经的皇帝,你,不可以剪。

他还不知道自己一项不能再普通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甚至浩瀚的历史进程当中都有别样的意义。

那是1921年的一天,溥仪退位已经九年了,当时的他15岁。在大势面前,他不得不得低下高傲的头颅,“服从”社会的变迁。

那么溥仪为什么要剪掉自己的辫子呢?

虽说是生活在皇宫里,但溥仪的一生注定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

西方文化的传播让他在皇宫里也有所体会。自行车、咖啡,洋人玩的物件他从小就有所接触。

在清王朝的历史当中,溥仪也多少了解过一些信息,他知道留辫子的确有很多弊端。

清朝人留辫子的现象却一直不被外国人所接受。

1793年,英国使团访问乾隆皇帝的时候,随团的画师记录下了清朝的金钱鼠尾。

从此,这也成为西方人眼中丑陋中国的标志之一。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国,中外交往扩大。

1872年,一批从清王朝选派留美的幼童一到达美国的时候,就因为清朝的幼童们留着长长的辫子,遭到了美国人无情地嘲笑,甚至被取“中国女孩子”的外号。

因为头发太长,有的幼童将头发完全盘起来再用帽子压在头顶,有的索性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再带上假发。

但是要知道剪掉辫子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他们不愿意回到国内。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他们也明显感觉到长头发的不便。

例如在运动奔跑中,他们甚至要将头发塞进衣服里。

而最终让溥仪决定剪头发的,是溥仪的一位英国老师。

他有一个英语老师叫做庄士敦。庄士敦的出现为溥仪带来了很多西方的器物和文化,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算作是溥仪的良师益友,对溥仪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与作用。

他的老师告诉他,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溥仪听到老师这样说,心理便产生了剪辫子的想法。他曾向庄士敦问道,自己究竟能否剪掉辫子。

庄士敦给了他这样的回答:我实在搞不明白,难道中国人留着长辫子有什么好处吗?

听罢,溥仪心意已定,像是决定好了一般,也不用跟谁商议了,剪掉辫子提上日程。

(溥仪)

只是,当他叫来太监准备剪的时候,太监却下不了手。

1922年的春天,溥仪叫来专门负责剪头发的太监,再次提出要剪掉辫子。可谁知,太监不肯动手。

他们纷纷劝溥仪要慎重,毕竟多少年来,清人都是长辫子的形象,他们也担心溥仪剪去长发后悔。

溥仪早就决定好了,自然不会更改,要求太监立刻动手给他剪头发。

平时给皇家贵族修剪头发的太监从来没有将辫子直接剪去的经历,都不敢下手。

有的太监甚至跪在地上,恳求溥仪不要找自己剪头发。

眼见太监们迟迟无动于衷,溥仪长叹了一口气,决定自己动手剪。

(短头发的溥仪)

于是,在宫女和太监们的注视之下,溥仪的长辫子落地,被彻底剪掉了。

他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过这件事的记载:太妃们痛苦了好几场,师傅们好几天都面色阴沉。

溥仪剃头发的事情在宫内迅速传开,在宫廷外也成了大新闻,甚至上了报纸。

皇宫中的一些人跟着溥仪一起剪掉了头发,还有一些满清遗老们没有纠正老的观念,不愿承认大势已去的事实。

在当时,溥仪不知道自己的一个看似小小的决定却成为了历史洪流中一个闪耀的标志。

后来,他的剪掉的那段头发还被收藏在故宫。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后,他还能和自己当年的头发重逢。

(三)飘零后,重回故宫

1931年,日本人侵华之后,爱新觉罗.溥仪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工具,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成为“傀儡皇帝。”

在经过14年抗战之后,日本战败,爱觉新罗.溥仪也因为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和叛国罪被关押。

这一关押就是十年。作为一个末代皇帝,被关押并要求学习、改造,在历史上来说算是一个奇闻。他自身是极其痛苦的,每日在牢房里只能回想起昔日的富贵生活,感慨万千。

本来以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谁知道后来无望的日子里又泛起了波澜,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

1956年,***发表讲话谈到溥仪的问题,提出特设战犯的建议,于是在发布了特赦令之后,溥仪出狱了。

由于在监狱里长期隔绝外界社会,溥仪在出狱后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阶段。

后来,经过周总理的介绍,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

由于表现较好,上级给了他一次重游故地的机会,只是去的时候得买门票。

得知自己可以重返自己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溥仪十分激动,可回家竟要买门票又让溥仪觉得怪怪的。

不过他也没有多想,毕竟故宫早已不是当年的故宫了。

(现今的北京植物园)

溥仪二话没说,立即拉上工友刘宝善去买票,在初春之时踏上故宫的路途。

两人来到故宫,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

不知为何,这种故地重游的感觉,让溥仪心力泛起一阵酸楚。

对于三岁就当上皇帝的他来说,看似有外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受尽众人仰望,但实际上他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旁人却很难真正的感同身受。

看着故宫展柜里的文物,溥仪觉得十分的奇怪。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离自己很近,又很遥远。

因为展柜里有太多他熟悉的东西了,很多文物都是自己见过的甚至用过的,而如今它们却被收藏了起来,供世人参观。

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紫禁城,溥仪愈发伤感。

突然,他看到展柜里有一个熟悉的物件,走近一看,那正是自己当年剪掉的长发。

他语气沉重地对刘宝善说:当年我是紫禁城里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宫里的人说谁剪我都不能剪,但是我还是剪掉了。

(溥仪剪掉的辫子被存放在故宫)

也许回忆起这段往事,溥仪有些激动,他没有继续停留,而是转身离开……

故宫里,只见辫子旁边的纸条上写着:宣统十三年闰五月初三日,上交辫子一条。

可以说,这条辫子见证了满清朝和民国的更替,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物。小小的一条辫子诉说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溥仪于1967年10月17日清晨,因病去世,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对于爱觉新罗.溥仪的人物刻画十分细致,这部电影也斩获了很多知名奖项。

电影里还原了历史上的许多真实场景,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溥仪这个人物。

电影的导演贝托鲁奇谈到:“溥仪像是一个极度神经过敏甚至病态的人,在很多人过去之后他才成为一个正常人。这一切和他三岁被安放到无所不能的位置上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末代皇帝》)

诚然,溥仪从一出生就是不幸的,他与乳母自小离别,又经历了生母吞鸦片自杀的背景,像浮萍一般,随波逐流。

而后与慈禧太后告别,他在童年的不幸遭遇给后来带来了深远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以至于在日后的婚姻当中,他也是不幸的。

从三岁为君,到“跌下神坛”,溥仪无法相信和拜托这个事实,这也让他格外痛苦。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把对溥仪形象的塑造极具立体和细微。

结语:

溥仪的一生都在经历得与失,在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中他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

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写进了当时他所处时代的悲欢。

他漂泊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正是因为足够真实,才能让百年后的今天的我们在感知他的故事时有着深刻的共鸣和体会。

溥仪为自己的辫子黯然神伤,那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命运所发出的悲怆呢?

编辑:楚楚

责编:林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car.cn/1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