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洋株式会社轴承(日本三洋株式会社在华办事处)

先讲清楚。这里说的“个人”是日本人,这里说的“国家”是日本国。最近重读日本平成史,觉得有些事很有意思,就随便写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好了,言归正传。011997年11月,绝对是日本金融史上的至暗一月。因为在这个月里的三个星期一,有三家金融机构相继破产,且一次比一次猛烈。就跟商量好了似的,非要把这个还没从泡

先讲清楚。

这里说的“个人”是日本人,这里说的“国家”是日本国。

最近重读日本平成史,觉得有些事很有意思,就随便写写。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好了,言归正传。

01

1997年11月,绝对是日本金融史上的至暗一月。

因为在这个月里的三个星期一,有三家金融机构相继破产,且一次比一次猛烈。

就跟商量好了似的,非要把这个还没从泡沫废墟中站起来的国家再次打倒,顺便补上几脚。

11月3日,星期一,日本三洋证券宣布破产。这是一家中型券商,客户保证金规模约2.7万亿日元,破产时还有83亿日元的银行间贷款未还。

三洋证券的破产,引起了一些民众的担心,但也没有太多恐慌。

因为这已经是日本泡沫破裂后的第七个年头,人们见过了太多的破产倒闭事件,已经有点麻了。

问题是谁也没有想到,已经烂透了的事情,还能更烂。

三洋证券的破产只是新一轮比烂行动的开始

1997年11月17日,市民在北海道拓殖银行总行门前领取报道“拓殖银行破产”的号外

11月17日,又是一个星期一,北海道拓殖银行宣布破产

这次就有点严重了。

和之前那些破产的中小银行不同,拓殖银行可是北海道地区最大、全日本第十大的商业银行,它破产时的坏账规模已经突破了1万亿日元。

因此,这也是二战后日本最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打破了“大型商业银行不会倒闭”的传统认知,民众的心理开始受到冲击。

紧接着又过了一周,11月24日,还是一个星期一,最重磅的破产戏份开始上演。

上午11点30分,山一证券新闻发布会在东京总部准时召开,在无数闪光灯的簇拥下,社长野泽正平宣布“自主废业”。

换句话说,位居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破产了。

而这一年,刚刚好是它成立一百周年的日子。

1997年11月24日,野泽正平宣布山一证券“自主闭业”

在随后漫长的问答环节,几乎一夜未眠的野泽正平始终平和应对,冷静的回答着记者们层出不穷的问题。

直到最后时刻,当有记者问到,如何安置即将集体失业的7500名员工时,这位年近六旬的社长突然情绪失控,痛哭流涕的说道:

“全是我的错,员工是无辜的!

无论如何,请大家帮助他们,拜托了!”

说完,野泽正平已是泪流满面,他起身鞠躬,不能自已。

这一画面通过各大电视台传播到千家万户,在无数日本民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久久挥之不去。

紧接着,恐慌情绪蔓延,银行出现挤兑事件,山一证券在全国的100多家营业部更是被无数投资者包围。

02

虽然在发布会上,野泽正平把所有责任都揽了下来,但实际上,山一证券的锅根本轮不到他来背。

因为就在3个月前,野泽正平才刚刚被提拔上来,之前的高管们被捕的被捕、被杀的被杀、辞职的辞职,早就散了架。诺大的山一证券,不过是一直在强撑着罢了。

说白了,野泽正平是被抓来顶雷的。他上任之后才被告知,公司已经隐瞒亏损2600亿日元,负债3.5万亿日元,随时可能倒闭。

可想而知,当时的野泽正平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有多么绝望。

泡沫时期,日本各大证券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山一证券破产的直接原因,和之前的三洋证券、拓殖银行,以及其他大大小小金融机构一样,都是资金周转不灵。

早些年,泡沫时期的钱太好赚了,没有哪家机构能经得起诱惑。当时随便一个金融从业者的薪水都不比今天的中金员工少,月薪8万根本不算什么,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所以必然要把业务做大,多放贷款、多卖理财、多做投资,让钱生钱利滚利,全国人民都嗨皮。

直到有一天,咔嚓!音乐停了,大厦崩了。投资全都亏了、贷款还不起了、资产也贬值了,大家一起完犊子。

简单说,过程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但因为毕竟属于金融机构,全社会最有钱的地方,越大越有钱。所以1991年泡沫破裂后没有马上爆雷,而是一直硬挺了好几年。

问题是,在这几年里隐患并没有被排除,债务依然存在,而且越积越多,最后实在扛不住了,又赶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雪上加霜,只能爆掉。

尤其是山一证券,它非但没有尝试解决问题,还做假账,隐瞒损失,搞利益输送

为了保住客户,山一证券创造性的提供一种“损失补偿”服务,将原本客户损失的部分,直接现金补偿,相当于保本理财。

当然,这种“损失补偿”只针对VIP客户,小散户就不管了。

野泽正平在发布会上失声痛哭

山一证券的种种骚操作被曝光后,一度引发公愤。后果就是,社长被抓、11名高管辞职,还有客户经理被当街刺杀。

在这些负面舆论的轮番轰炸下,让原本打算出手相救的大藏省也改变了想法,不得不放弃治疗,让其“自主废业”。

于是,才有了11月24日那一幕。

03

日本的金融崩溃,在野泽正平的痛哭声中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数据显示,从1997年12月开始,也就是三大金融机构破产的次月,日本国民消费指数就出现明显下降。

进入1998年,失业率开始走高,企业投资意愿大幅降低,GDP直接掉到了-1.1%,第二年则为-0.3%。

连续两年的经济负增长,这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历史首次。

金融崩溃的威力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代表一切社会活动的信心来源。而原本应该作为国家支柱的大型金融机构,竟然说倒就倒,还藏着那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不免让人备受打击。

用当时一位银行行长的话说就是,“日本人第一次见到了‘妖怪’”。

所谓“妖怪”,就是在全社会蔓延的那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

失业的人对生活感到绝望,在职的人整日担心失业;小企业害怕突然破产,大企业不敢扩大投资;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来,又担心没人来借钱….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于是,1998年2日,日本政府紧急通过《金融安定化法》,计划投入30万亿日元搭建国家救助框架。

紧接着,倒闭的倒闭、合并的合并、收归国有的收归国有,一场涉及整个银行业的大重组时代到来了。

10年间,日本十大商业银行,全都经历了合并重组,更名换姓,无一例外。

银行业大重组同时进行的,其实是日本全行业的重组潮。制造、能源、贸易、零售、制药、电子….各行各业都在洗牌,兼并重组不停上演,案例多到不胜枚举。

但有一个企业值得一提,就是日产

众所周知,汽车一直以来都是日本重要的支柱产业,丰田始终稳坐老大,老二则是日产。

不幸的是,泡沫破裂后,日产一口气从1992年亏到了1998年,累计净损益4400亿日元。

更不幸的是,日产的对口银行兴业银行此时正等着重组,自身难保,根本顾不上它。

就连社长塙义一也认为,“除了引入外企注资,日产已经无路可走。”

于是乎,法国雷诺闻讯而来,以8000亿日元的代价吃掉了比自己规模还大的日产。

在这之后,日产的经营状况虽然明显好转,也顺利实现扭亏为盈,但和丰田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老二的位子也没坐稳,终于在进入21世纪后被本田取代。

雷诺副总裁戈恩(右)与时任日产总裁塙义一。这个曾被视为拯救了日产的法国男人,2018年因巨额经济犯罪逮捕

04

最后聊聊失业和裁员。

长期以来,日本都以低失业率著称。泡沫破裂前的三四十年,日本年平均失业率从未超过3%,即使是在泡沫破裂后的1993年,失业率也只有2.5%。

不过此时已处于上升通道,很快就突破了3%,2002年达到历史峰值的5.4%,随后便开始下降。

直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日本失业率才再次升至5.5%,但很快又降了下去。如今,已经回到3%以下。

作为对比,美国的历年失业率就跟心电图一样,忽高忽低,但很少低于3%。次贷危机后最高曾达到10%。

但这个纪录在2020年被打破了,那一年,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13.3%。

至于其他国家,就不一一对比了,毕竟有的数字也不可信。

总之,日本的失业率无论跟谁比都不算高,哪怕经历了泡沫破裂和金融崩溃,这一点属实不易。

原山一证券员工

追根溯源,低失业率其实跟日本文化密切相关。

在日本人看来,企业是由企业中的每一个人聚合在一起构成的“共同体”,比起成本和利润的波动,他们更看重长期稳定的关系。

不到万不得已,员工不会随便离职,老板更不会轻易裁员。

1999年,在日本企业经营最为困难的时期,丰田社长奥田硕曾公开说过一句话:

“如果裁员的话,在此之前,经营者应该切腹以谢天下。”

这话可能说的有点过,但却把日本人的那种执念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日本语境下,企业如果要靠裁员求生的话,对经营者来说不啻为一种耻辱。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被问到如何处置即将失业的员工时,野泽正平会突然情绪崩溃,大哭不止。

据他的身边人说,在宣布破产前一夜,野泽正平曾有过跳楼自杀的想法,但身为社长还要处理诸多善后事宜,只能勉力支撑。

原山一证券员工

那问题又来了,形势这么差,如果不裁员,企业怎么活?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经济学家伊丹敬之有过总结。

他认为,危机来临时,日本企业的行动原理是优先满足从业人员的利益分配,减少股东利益,缩小企业附加值;待形势好转后,在盈余范围内,尽量扩大股东利益。

当然,其他还有诸如调整工作时间、增加非正式雇工等手段用以降低人工成本。

扯这么多,并不是说日本企业就压根不裁员,那不可能。只是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企业裁员更罕见,也更谨慎。

2000年,日本电器三巨头东芝日立松下就曾集体裁员70000多人,震动全国。

可想而知,当时的企业家们已经被逼到了何种境地。

尾声

2017年5月,一篇名为《不安的个人,麻木的国家——如何在混乱时代生存下去》的文章在日本网络上走红。

这篇长达65页的文章原本只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份内部报告,作者是30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官员,都是有编制的体制内人士。

这份报告的核心是关于日本未来发展的思考,内容是以年轻视角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进行审视,其中不乏对当下制度和价值观的批判。

“年轻人还有活跃的舞台吗?”

“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是年轻人,资源分配也理应更重视这一代人。”

“现在的年轻人强烈感觉到一种照这样下去会很糟糕的危机感。”

“这个时代已经理所当然的变成了一个不再理所当然的时代。”

……

诸如此类的话语充斥在报告中,散发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和不安。

也许,这份报告并不十分严谨,也不够客观。毕竟,日本平成时代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政府也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

但就是这样一篇冗长的官方报告,却在民间引发了强烈共鸣。一时间转发无数,浏览量数百万,下载量150万,堪称年度爆款网文。

那么,这件事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知道当年日本年轻人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只记得那时候有一个词很流行,叫“平成废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car.cn/4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