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状元?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最后一位状元是张謇吗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末代状元十大名人中国历史最后的一位状元是谁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最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最后一位状元是张謇吗
  2. 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
  3. 末代状元十大名人
  4. 中国历史最后的一位状元是谁呢
  5.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最后一位状元是张謇吗

最后一位状元不是张謇,最后一个状元是刘春霖。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

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

张三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数朝,至此,寿终正寝。

1.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2.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许泰。

3.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末代状元十大名人

中国最后的11位状元,书法个个精彩,网友:才艺俱佳,一代人杰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因为距离现在最近,且和当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成为当代文化圈研究得最广泛和深刻的一个议题。单单就是清朝的书法,也成为当代新媒体圈较为常见的话题。今天我们就结合清朝最后十一位状元的书法,简述一下他们的人生,以及书法意义。

大清王朝在武昌起义后迅速结束,但科举制早在1905年就明令宣布废除,因此,1904年,就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从此往前推,直至1880年共有十一次科举考试,评出状元十一位。他们分别是:黄思永,陈冕,赵以炯,张建勋,吴鲁,刘福姚,张謇,骆成骧,夏同龢,王寿彭,刘春霖。无论是他们的人生成绩,或书法造诣,都很值得当代人了解。

1880年状元黄思永,算是本文中出生年份最早的一位,父母亲历太平天国之事而罹难,当时他才11岁,多亏有已经与他订了婚约的金氏的父亲聘教师供他读书,才不至于让他的生活动荡。21岁时,他与金氏结婚。之后,黄思永以教书、誊写经文维持生活,文从沈梦知悉,他同时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直到38岁那年他才考中状元。

此后,黄思永不谋求宦途升迁,却将心思用在商办实业上。为此,他吃了不少苦头:曾被他人数次弹劾官位,也曾因经营产品过于用心而价太高导致工厂倒闭。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坚守民族立场,不为异国军队站台……其人其品,颇为世人称道。在清朝晚期,像黄思永这样经商的状元还有张謇,因此他们两人被并称为“商部两状元”。

黄思永的书法雄健多姿,气势逼人,是状元中的上品,值得学习。

3年后,另一位状元一举夺魁,高中时,他才刚24岁。因此,虽然他只比黄思永(夺冠)晚了三年,年龄整整小了17岁。他,是状元陈冕。

1998年出版的书籍——《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中,将陈冕评为历史上最有建树的八位状元之一,和文天祥、张謇齐名。这个定位大约有些过头了,他确实是一位好官,却时运不齐,从高中状元到去世,仅仅只有十年时光。十年间,经历了父亲、母亲相继病逝的惨痛现实。父亲因为百姓救灾劳力而病死,而他,于1893年,将全部家财捐出后,也因赈灾劳累过度而死,当时年仅34岁!

陈冕的书法继承了晋唐遗风,于赵孟頫字研究最为精深,用笔恪守法度,却极有风骨。

时光到了1886年,出现了云贵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以炯。

赵以炯是一位出色的状元,但却也是一位平淡的人。

当他夺状元之时,当地文化圈一时热传,各类文士顿觉扬眉吐气,以致年长他24岁的进士李端棻感叹“500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但赵以炯并不是优秀的官员,他对争名夺利的官场十分厌弃,1900年丁母忧回乡,1907年病逝,享年整50岁。

赵以炯的书法,也是状元中的精品,傲骨嶙峋,造诣较高。

1889年状元张建勋,他能取得状元,算是一种侥幸:他之前已经考过数次,并没高中。但这一年,已经41岁的他,有幸进入殿试。

当时的阅卷大臣翁同龢和李鸿藻各有自己的人选,争持不下之时,他们协商在名单中同时选中了和两方关系都不密切的张建勋,光绪皇帝见两方选同一个人,就点了张建勋状元。

张建勋的书法,也不落下风,但其人其事迹,却很少有突出的地方,1913年病故。

1890年(皇帝恩科,因为皇帝或皇族的某些喜事,特别加的科举考试)状元吴鲁,高中时已经45岁,他祖上三代都是普通平民,多年的辛苦努力,才有了一朝的辉煌成绩。

吴鲁的书法,古风盎然,有颜、柳、苏、米遗韵,温文尔雅,沉雄峻拔,很优秀。

1892年状元刘福姚,是广西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高中时28岁。

他,犯了大多数状元常有的“通病”,嫉恶如仇、刚正不弯,有唯新倾向。当,他的知遇上司翁同龢被革职之后,他的官运就倒了。

1911年之后,刘福姚和同乡朱祖谋等人,共同研究词学,成为“临桂词派”的重要成员。很显然,这文学流派,在那动荡的年代,影响力很有限。要不然,到现在也没有人研究出状元刘福姚故去的年月。

刘福姚的书法,当然也很出众。

刘福姚之后的状元,张謇——毫无疑问,他是十位状元中名气最大的一位(毕竟上过历史课本),但他的书法却差强人意。

两年后,新状元是四川资中人骆成骧,当时30岁。关于他能高中,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当时国力衰微,光绪皇帝忧心重重。在阅卷时,忽然看到一份卷中有“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句,为此言而深为感动,特“钦赐第一”。

作为清朝四川唯一的状元郎,骆成骧比其他多位状元更开放、进取,虽然一生官阶不高,却始终清廉自守,为人坦荡,他也不算“晚清遗老”。

骆成骧的书法,瘦硬端庄,点画有度,风神潇洒。

1899年状元郎,夏同龢,是贵州第二位文状元,也是第一位以状元身份去留学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关于他的文化遗存较多。不过有人去参观,自然会听到更多的关于他的故事。

在晚年,夏同龢依然积极参政,虽然,政绩并不突出,他的字和人品也是毋庸置疑的。大概可以说,夏同龢是那一批状元中,从政最为积极的一位。

1903年状元和1904年的状元,几乎可以一起来解读。他们分别是王寿彭、刘春霖。

这二位的书法,一位偏于浓重,一位略显瘦硬,可能和各自的性格以及文化底蕴有关,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楷书都是非常精湛的。

在政治生涯上,王寿彭是保守的人,难免显得固执古板,刘春霖虽有怀清之心,却能认清现实。

王寿彭虽然接受了一些维新思想,却始终认为自己是“清朝遗民”,穿清服、任清官,较为狭隘,虽然是“省立山东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但他的行为被广泛质疑,最终还落得个“抚袖而去”的结局。

相对而言,刘春霖就开放了许多。他曾被(总统)徐世昌两次邀请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极为风光。也能认清局势,不为“日伪工作”。1944年病逝时,他72岁,是11位状元中少有的七旬老人!

总体来看,中国最后的11位状元,大多数仕途不显赫,却具有文化人的傲骨,多数没有贪污和堕落之嫌疑,虽然半数以上并不为当代人所知,却都是实至名归的文化名士,

他们堪称“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有他们在,正气不倒。想必,网友会说“才艺双馨,一代人杰”!

11位状元的书法,风格各异,却多是上乘之作,没有丑书、怪书、乱书,对比百年前的历史人物笔迹,再看看现在的书法圈,真的不能说“现在书法比之前好了多

中国历史最后的一位状元是谁呢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是:刘春霖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近代书画家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基本上已经和原来的科举考试不同了】。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科,这一科的状元是刘春霖,所以刘春霖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张謇也是清末时期的一位科举状元,他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状元的,而且他参加的这场科举考试和以往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不一样,这场考试是因为慈禧太后60寿辰而特开的恩科。

关于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和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car.cn/165676.html